查看原文
其他

在文化和心念方面,敦和基金会如何做温情的守护者?| 我的新格局新想象

2016-10-17 CPFF8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



我的新格局新想象秘书长篇 201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——社会经济继续转型精准扶贫和双创共享经济崛起人工智能革命《慈善法》酝酿十年后终于出台…… 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将于今年11月22日~11月23日在上海举办年会,主题为“新格局新想象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论坛秘书处整理了各家基金会秘书长的“新格局新想象”,呈现他们对当今社会格局的理解及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期望。
年会详情,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。
孙春苗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

对话孙春苗:“新格局新想象”


 1.慈善法实施后,慈善行业呈现一种新的格局,相对原来的公益生态,您认为这个“新”体现在哪几个方面?

首先,就个人观察而言,《慈善法》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空缺,具有长远意义。《慈善法》在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是比较公开透明的,社会参与度非常高。当然,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,甚至还有争议,客观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,如果一部专业的法律没有社会的关注和参与,悄无声息的出台了,那说明整个社会对慈善的关注度并不高。
第二,本次《慈善法》的出台和实施呈现出未来可能的趋势:慈善正在从由以往的政府包办、规制为主,逐渐转变为今后的以激发民间活力、民间自发为主。总体来看是积极的、正面的,当然,其中个别条例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成本,这是正常的,接下来要去做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改革。
第三,中国的公益行业如何去表述和认知自己?如何形成一套基于本土文化的话语体系、概念理论乃至开发出应用工具?这两年公益行业对行业理念、伦理、规则等的讨论和探索多了起来,虽然还没有取得全行业的共识,但值得关注和赞许,今后中国的公益生态将会逐渐完善,行业基础也会稳步夯实。敦和基金会2015年制定了新的战略规划,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慈善文化方面的公益支持,正好与《慈善法》第一条的规定“发展慈善事业,弘扬慈善文化”不谋而合。
 2. 对非公募基金会而言,这种新格局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?
《慈善法》出台后,基金会领域面临一些大的调整,比如说“非公募”这顶帽子没有了,非公募基金会可以申请公募资质,获取免税资格需要申请慈善组织等等。公益组织要进行相应的适应调整,会产生一定成本,而这些成本对有些组织来说可能有点高。一旦把这个适应阶段度过,后面应该会比较顺畅。而可以申公募资质,对非公募基金会而言也是非常好的机会,能够有更大的空间。

 3. 对敦和基金会而言,这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?你们又会如何应对这种“新”?

确实有些工作需要跟进,比如根据《慈善法》要求进行慈善组织登记等,这方面敦和基金会已经着手在做,开始与民政部门进行对接,其他方面对敦和基金会目前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影响。敦和基金会一向致力于公益行业支持,如果将来合作伙伴的状况及整个行业生态产生了变化,敦和基金会肯定要在行业支持的资助策略上进行相关调整,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了解,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,更好地去完善资助策略,为公益行业的发展做更有力的支持和推动。
 4. 这届论坛年会的主题是“新格局新想象”,敦和基金会的“新想象”是什么?或者说未来的规划是什么?
根据敦和基金会的机构战略规划,目前的总体资助策略是聚焦文化领域,国学引领公益,公益贯彻国学,突出强调文化引领的作用。未来的格局和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在公益支持方面还会继续做,将会以文化或者价值驱动为主。未来的公益行业需要用中国本土的话语体系来支撑,运用“工具+价值”的双轮驱动。尽管现在尚未显山露水,但长远来看对公益行业发展有益。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公益的对接,这是敦和基金会正在探索的路径。
第二,在文化领域方面聚焦国学传承和文化弘扬,希望借此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身心修养,回应和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。我们相信,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在当代发挥作用和影响,反哺和影响现代公益事业。如果传统文化只能存活在故纸堆里,而不能在当代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,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改善,那么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。敦和基金会有这份价值自信,有耐心和恒心,正在努力探索和践行,希望有共同志向的公益伙伴与敦和携手同行。
第三,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全球文明的潮流,希望在传统文化和前沿科技对接、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互融、传统文化和公益行业共通,以及中国未来百年大计、世界文明和人类福祉等方面做深度的探索。当然,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宏大,但是敦和基金会在项目资助方面的探索都是很具体的,会坚守在这个领域,并持续努力作积极的贡献。
  5. 敦和基金会在国学领域是如何做聚焦的?

这个聚焦经历了一个过程,而且目前还在持续探索过程中。2015年敦和基金会的国学项目曾经一度接受社会公开申请,只要跟国学、文化有关联的项目都可以来申请项目资助,但后来发现过于宽泛,申请机构和相关项目的水平参差不齐,而一个机构的人力、精力乃至资金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包打天下,必须要聚焦。
面对海量的项目申请,2016年敦和基金会经过反复考虑和内部论证,明确了五类原则上不考虑资助的项目类型。后来又通过理事会讨论和专家建议,明确了资助领域的四个主要方向:探源性挖掘、传播性弘扬、原创性研究、体悟性实践,目前正围绕这四个方向进行资助策略的调整和资助项目的研发,欢迎公益和文化界的同道中人多多批评指正。 


更多信息:

孙春苗:让传统文化为现代慈善插上翅膀
敦和基金会简介: 敦和基金会,于2013年加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,是第七届论坛轮值主席之一。成立于2012年5月11日,是一家资助型基金会。
以“弘扬中华文化,促进人类和谐”为使命,秉持“尊道贵德”的价值观,在国学传承、公益文化、公益支持等领域开展资助。资助策略:以国学传承为中心,国学引领公益,公益贯彻国学。敦和基金会先后策划实施“种子基金”、“活水计划”、“优才计划”、“竹林计划”、“敦和雅集”等品牌项目,先后联合发起成立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、中国公益筹款人联盟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,并与国内一流院校、优秀学者合作开展文化、公益等领域的学术研究,先后举办道·医生命科学峰会、首届公共智慧与社会发展阳光论坛、首届中国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、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等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